內外兼修:可享慢時光 可商滿天下
古今映照:游走城市脈絡 停看時間之美
訪古——古城古塔古渡口 古今對望展新顏
北京的胡同、上海的弄堂、羅馬的教堂……這些建筑占據著都市的一隅繁華,也記錄下了每座城池的歷史更替。石獅,也有一本屬于自己的歷史光譜圖。
位于石獅東南沿海的永寧古衛城,歷經600多年滄桑變幻,依然保存著當年鎮守海疆的完整風貌。2017年,石獅啟動永寧城保護提升項目,擬用5年時間投資20億,將這里打造成石獅文旅精品項目。
若要追溯永寧古衛的文化力量源頭,或可從“海絲”文化窺探一二。隨著海上貿易的繁盛,位于泉州灣入海口的最前端的六勝塔,成為引領古代航船進入泉州港口的**座航標塔。作為石獅“海絲”文化見證者的六勝塔、姑嫂塔、林鑾渡并稱為“海絲三寶”,與今天的泉州灣跨海大橋古今對望,相映成輝,共同書寫著石獅的繁榮歷史。
夜幕下的永寧古衛城,滄桑之外更顯迷人
蚶江林鑾古渡面貌煥新,與泉州灣跨海大橋隔空對望
問今——保留民俗“活化石” 打造 IP新載體
千年文脈悄無聲息地浸潤著這方土地,但石獅的文化卻從來都不是靜止的。守正創新的石獅,以充滿趣味的民俗活動保持文化的活力,用更加符合當代審美的載體描繪新的歷史畫卷。
在石獅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重視下,近幾年,石獅民俗文化活動辦得有聲有色。去年12月,石獅正式發布城市超級IP計劃,獨具石獅文化基因的城市符號,將帶領石獅走向高辨識度的“網紅”城市。剛剛過去的端午節,第十三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舉辦。正在舉辦的2019年第十一屆海峽論壇·海峽兩岸舞龍舞獅大賽暨獅陣大匯演,則帶領兩岸同胞切身感受到“文化同根、傳承同源、龍獅會友、融合發展”的獅文化魅力。一系列民俗活動向世界展示的不僅是石獅的文化底蘊,更是文化自信。
山海相望:寄情山海之間 慢享四季年華
近山——4公里峽谷景觀帶形成“山海城”經典路線
寶蓋山是石獅**峰,也是城市**觀景臺。纏繞著寶蓋山的,是石獅近年重點打造的峽谷景觀帶,沿著這條路便能輕松進入石獅旅游的“全景模式”。
全長4公里的峽谷旅游帶蜿蜒多姿,沿著寶蓋山與雙髻山的峽谷地帶一路延伸,途經塔山水庫、果林、青年水庫;與紅塔灣旅游路、永寧外線連接后,串起寶蓋山、雙髻山、紅塔灣、黃金海岸、梅林碼頭等景點,形成經典的“山海城”旅游路線。顯山露水的“生態綠”,早已成為石獅招牌“海洋藍”之外又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。
“海絲三寶”六勝塔桃花盛開,花團錦簇中的四季閑情
親海——64公里海岸線重煥光彩
山一程,水一程。三面環海的石獅岸線綿長達64公里,“連著城、穿過山、通向海”的石獅全域旅游格局,讓山海凝望更深,融合更緊,意境更美。
結合各灣區具體的自然生態、景觀風貌、發展條件進行科學定位和功能布局,石獅形成了“一帶五灣”的空間結構。南線紅塔灣,以美麗的“月牙形”海灣景區迎接四面八方來客;北線環灣生態公園,天然的生態資源加1.9億元投入生態修復,新都市田園引萬千白鷺翻飛;東線古浮灣,走在蜿蜒前行的沿海棧道,可體驗漁村風情,可留宿望海民居;北面“海絲三寶”,在政府巨資投入改造下,將見證新石獅的國際貿易繁榮。
隨著“一帶五灣”的格局慢慢打開,石獅城市版圖愈加清晰,美好未來令人憧憬。
內外兼修:可享慢時光 可商滿天下
入城——傳統文化生活與現代海洋娛樂相互碰撞
山海之間,大開大合,這樣的石獅波瀾壯闊;巷陌深處,平凡真實,這樣的石獅又溫暖可親。
石獅至今仍保留著一條非常完整的明清老街,入選第五批“中國歷史文化名街”。在世茂文化博物館、石獅四端堂文化館等的浸潤,以及永寧城隍文化節等活動的激發下,老城、老街日益煥發新活力。有關石獅的多元文化,以隨手可掬的方式一一呈現給到訪者。
聽風,看海,逛古城;住風情民居,體驗耕海牧漁。石獅在向外界發出共享文化心靈之旅的邀約時,也希望游客在此真正感受到一座濱海城市的魅力。以紅塔灣新沙堤村民宿聚落為代表的民俗文化體驗村,將會成為這樣一處悠閑的所在。